luch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芳华》影评
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谈谈18岁的我对青春幼稚的理解
        看完芳华,今早起来,带着哭的两个核桃般的眼睛。不同于路遥的对生活一向乐观的态度,作家严歌苓向我们显示了身边的刘峰,何小萍等善良的人的悲剧。
         作为一个文艺迷,不禁说片子是有败笔的。就是年代感的缺失,影片开头,演员的表演给人一种强烈的城市感,现代感,找不到那个年代该有的气息。可随着情节发展演员的演技越来越自然,可始终那些女主角的表达没达到我开始期待的那么高,之中演的最精彩的莫过于演政委的演员,可惜人物被淡化了。
       其后是人物个性和命运的淡化和批判性的缺失,可能是政审的缘故,很令人惋惜。
        不过影片感情的丰富还是让我泪流满面,总有刘峰式的人物,默默付出,却收获不到相当的幸福,如影片中所说,没有被善待的人最能珍惜和识别善良,恐怕这会是他最后与何小萍相依为命的原因吧!
        作为一个马上十八岁的人,也不禁对自己的以后的日子充满好奇,不过生活中的疙瘩如果是活扣,会在几天后一拽就开,如果是死扣,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被一点点打开。
         都是青春片,大观园散了,文工团散场了,那些年中沈佳宜嫁给了别人,致青春中大家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,小时代中干脆一把火全烧了(作品质量逐极递减),也许青春都逃不过一朝春尽红颜老的命运,但当人老了,都会对青春有着自己独特的感觉……我曾和好多老人谈心,我认为活到7,8十岁这件事足以让他们变成智者,关于文革,那些老者的讲述有时让我犹如身临其境版感到真实,在他们身上,也演绎着萧穗子之于陈灿般的朦胧感情,何小萍之于集体的隔阂,等等。在那个剧变的时代,他们的人生也都如电影般起伏跌宕,我甚至听到过比电影还扣人心弦的故事。虽然他们有的善良,有的不善良,甚至做过恶事,但都在平凡的世界里感受一个平凡的人的不平凡愤怒,欢乐,悲伤,欣慰,最后和自己握手言和。这才是真正的长久处世之道。
        我才18,并不想做一个厌世者,我也许只是像严歌苓般对生活足够敏感,想到苏轼的一句: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送给自己吧,18岁后,生活如果有我想得而得不到的感情,名誉,地位,亦或是钱财时,我也许会失落,但希望我能像路遥笔下的孙少平一般,勇敢面对生活。我未厌倦红尘,无法变成一棵自给自足的树,甚至连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对以后的我来说也很难,就像庄子在《逍遥游》中表达的“此虽免乎行,犹有所待者也”,我是俗人,不能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我会跟着生活带给我的节奏或哭或闹,活喜或笑。有人说活着是受罪,但有多少人最后一句话是“我还不想走”呢!因此,恕我不敢向生活祈祷“朔风如解意,容易莫摧残”。
        我父亲不久前对我说人最好的状态是“生如夏花般灿烂,死如秋叶般静美。”简单成四个字就是痛快活着。本只想写三行影评,但想到很多,不妨越写越长。这是18岁的我,当我老了,望亦如是。

评论

热度(1)